棚改使百姓從“憂居”變“樂居”
棚戶區被視為城市里的貧民窟,這一改造難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存在,作為改善民生,穩定經濟的重要舉措,棚戶區改造一直頗受國家重視。今年以來,有關棚戶區改造的多項利好消息更是體現了各方支持。日前,國家發改委又下發《關于創新企業債券融資方式扎實推進棚戶區改造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多方面強化對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支持。
但是由于模糊的定義,讓棚改房成了一個四處變形的“筐”。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新建的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原本是一項純粹的財政負擔,棚改來了,“保障房”的部分指標可以被“棚改房”消化,資金也有了渠道,唯獨真正起“保障”作用的保障房減少了。另外,真正的偏僻棚戶區改造難以獲得商業可持續性,需要真金白銀投入;而土地價值高的地方,意在為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條件的棚改又往往變形成為對土地的爭奪。
作為微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棚改錢從哪里來成為最現實的問題,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從多種層面來講,必須要加大各級財政的支持力度、金融支持、鼓勵吸引民間資本是未來棚戶區改造資金來源的重要方面。為使棚改資金“活水不斷”,國務院和各個部委已多次下發文件。5月份,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表態支持借助其他金融手段幫助棚改突破資金瓶頸。
最近的大動作莫過于銀監會6月26日發布公告,正式批準國開行組建住宅金融事業部。國開行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的目的,是以更低成本的融資來源,滿足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等的資金需求,進而推動整個市場資金利率的回落,達到“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目標。
過去三年,為給棚戶區解決資金問題,國開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每年總共發行2萬億左右的金融債,其中國開行占有一半的發行量。而最新消息顯示,國開行將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募集棚改資金,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鼓勵商業銀行、社保基金、保險(放心保)機構等積極參與。這被稱之為中國版的“住房銀行”。
中國棚戶區往往是基于諸多復雜歷史原因自然形成,老人、低收入者偏多。所以說,棚戶區改造不僅要改善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也要改善其生活環境,讓生活更便利。在世界上,一些國家針對貧民住區改造,主要以改善和完善公共服務為主,從整體上不斷提高貧民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事實上,棚戶區改造不是局限于改造住房,而是以住房改造為抓手,綜合解決居民住房、就業、救助、社會保障等問題。
從長遠看,要著眼于擴展就業,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加大市場運作力度等。并且還需要改善公共服務配套需要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政府要增加對棚戶區新建社區中交通、學校、醫院等資金的投入,將基本公共服務搞好,然后通過不斷優化政策措施,讓民營資本順利進入,比如鼓勵一些有針對性的銀行貸款等。
“棚戶區改造是個社會化工程,政府主導的突出作用就體現在統籌規劃上,不僅把棚戶區的公共服務配套納入棚戶區改造的整體中考慮,也納入到城市、墾礦林區的總體規劃中設計,與城市經濟建設、環境治理、整體功能配套統籌協調。
2014-10-16 9:18:19 瀏覽人次: 1536